- 七遮罪
- concealing, or non-confession of, any one of the seven deadly sins [lang id =1028]七逆, for which it is also used.* * *﹝亦名七逆罪, 出梵網經﹞ 遮謂遮障聖道, 逆謂不順於理。 行此七罪, 不復成就善根。 經云: 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。 是也。 〔一、 出佛身血〕, 佛是一切眾生慈父, 能令眾生悟明自心, 出離苦趣, 眾生當歷劫供養, 以報其恩, 況復出其身血。 如興起行經云: 提婆達兜舉石擲佛, 迸石小片傷佛足指, 即破出血, 後墮地獄。 是也。 (劫, 梵語具云劫波, 華言分別時節。 梵語提婆達兜, 亦云提婆達多, 華言天熱。 以其生時, 人天等眾心皆驚熱故也。 ) 〔二、 弒父〕, 弒者, 下殺上也。 謂父者子之所天, 即當竭力孝養, 以報恩德, 豈宜悖戾, 妄加殺害。 地藏經云: 若有眾生, 不孝父母, 或至殺害者, 當墮無間地獄, 千萬億劫, 求出無期。 是也。 (無間地獄者, 即阿鼻地獄也。 ) 〔三、 弒母〕, 謂母之恩德, 不異於父, 即當恭敬供養, 以期報答, 豈宜悖戾, 妄加殺害。 所以經云: 犯者得波羅夷罪。 (梵語波羅夷, 華言極惡。 ) 〔四、 弒和尚〕, 和尚, 梵語鄔波遮迦, 于闐國翻為和尚, 華言力生, 即親教師也。 謂出家者因師之力生長法身, 出功德財, 養智慧命, 功莫大焉。 即當恭敬供養, 以報其恩, 豈宜悖戾, 妄加殺害。 若以惡心瞋心, 而殺之者, 得波羅夷罪。 〔五、 弒阿闍黎〕, 梵語阿闍黎, 華言軌範。 言堪為後學之軌範, 即得戒教授等師也。 必當親事恭敬供養, 以報其恩, 豈宜悖戾, 妄加殺害。 若以惡心瞋心而殺之者, 得波羅夷罪。 〔六、 破羯磨僧〕, 梵語羯磨, 華言作法。 謂比丘俱集一處和合作法, 若以惡心瞋心破之, 令其不和合者, 得波羅夷罪。 (梵語比丘, 華言乞士。 ) 〔七、 弒阿羅漢〕, 梵語阿羅漢, 華言無學, 謂無法可學也。 又名應供, 謂應受人天供養也。 即當恭敬供養, 以種其福, 豈宜悖戾, 妄加殺害, 若以惡心瞋心而殺之者, 墮無間獄, 求出無期。* * *七種的遮罪, 即在五逆罪之外, 加上殺和尚和殺阿闍梨。 因凡是犯了此七逆罪之一的人, 便禁止他受菩薩戒, 所以叫做遮罪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